导演: | 罗伯特·普尔西尼 沙里.布文 |
主演: | 克里斯·阿姆布罗斯 乔伊·克拉吉卡 约什·哈切尔森 卡梅隆·卡特 丹尼尔·泰 Mary Faktor 保罗·吉亚玛提 Harvey Pekar 沙里.布文 Larry John Meyers |
国家/地区: | 4 |
类型: | 传记 |
上映日期: | 2003 |
版本: | |
对白语言: | 英语 |
评分: | 凑合 |
哈维皮卡,《美国荣耀》系列非主流漫画的作者,在克里弗兰市某医院当了30年的文书员,在70年代的某一天突然产生了把自己的生活变为漫画的想法。此后在70年代著名的漫画家克拉布的帮助下,《美国荣耀》成为了一代美国人记存小人物生活的文化现象。一个几十年坚持把自己古怪的生活和思维发行为漫画的普通美国人,不过是城市中千万个相貌平凡的老百姓之一。现在美国还有《美国荣耀》的专门网站,刊登哈维皮卡的日记,在2003年9月26日的日记上,哈维的题目是:“我变老了”,那种微带调侃的语气,是哈维永恒的百姓心志和话语。他给我们看的,和我们想看的,不过是小人物生活长流中缓慢流动的细碎波浪,就象电影中哈维站在桥上面对公路上不停歇的车流,他说,生活是这样甜美而忧伤。
在这样的一部轻度讽刺的喜剧里看出来忧伤,不能不说是编导和演员奉献给我们的异数。那对于生活强烈的敏感和细腻的嘲讽,是哈维皮卡所撰写的漫画《美国荣耀》最让人怦然心动的地方,也是电影承袭下来的核心精神。而隐藏在画面和电影镜头后面从来不曾回避的忧伤,在叩问每一个平凡人心灵的瞬间,都缓慢地渗透入我们自以为坚强的脆弱。我们常常前一刻因为哈维对生活善意的讥讽而会心微笑,后一刻就看到他面对生活的辛酸和无奈。而电影的打动人心之处并不在于这些苦难,使我们动容的是必须面对的生活的真实,没有一丝矫饰,回避所有的夸张。正是因为哈维的生活状态也是大多数小人物或者说底层的老百姓真实的还原,影片的社会意义才越发清晰起来。
我们会被影片触动的还有人物在历史社会变迁中微小浅淡的脚印:人生流程的改变,外间风景的更替,执著的边缘旨趣,尴尬的生活处境。但是导演并没有勾勒时代画卷的野心,他们只是让哈维这个对生活异常敏感的人物在回忆和日子过去的影子中自我陈述。电影一直交叉在演员演绎的人生和生活中真实的哈维皮卡之间,有时候甚至还有第三维漫画中人物出现,体现出一种剧情、纪录甚至动画混杂的面貌,这让影片中人物的故事和情绪很多时候产生微妙的效果。比如影片中非常有趣的一个情节是哈维在超市排队等着付账,在收银处的几个队列中,有一位犹太老妇人,正在为几个廉价的玻璃杯子是否能够获得超市的折扣,和收银员以及超市经理喋喋不休的理论。这个时候,导演让漫画中的主人公哈维,从演员的头脑中跳出与演员饰演的哈维争辩,含蓄地体现出美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中对微小细节的嘲讽。
导演在演员和哈维纪录片似的采访之间来回,似乎想同时表达那个敏锐而无奈的美国小人物的常态生活和微弱心声。导演并没有试图把主人公塑造成为一个老百姓当中的名人,尽管哈维因为漫画书的畅销有了关于他自己的舞台剧,还在80年代中期多次上了大卫·莱特曼的脱口秀节目。他只是静静地讲述,淡淡地呈现哈维的遭遇,没有命运,没有我们几乎习以为常的银幕上浓缩放大的感情。连患肿瘤时哈维在浴室里的晕倒,周围的一切依然反映着最平常质朴的色彩。保罗·吉亚玛蒂的表演,与影片平淡而不张扬的风格有完美的契合,我甚至认为,如果影片全部都由保罗来表演也许更恰当,因为这个谢顶的小个子男人完全进入了哈维皮卡的生活状态。